昌寧縣勐統鎮長山村是保山市苗族人口最多的村,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,苗族占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63%。苗族群眾普遍房屋簡陋、產業單一、生產方式落后,生活十分貧困。按照“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”的要求,昌寧縣結合勐統鎮長山村苗族地區實際情況,攻堅克難,加快苗族群眾整族脫貧。
發家致富有保障
突出“長短結合”的產業幫扶理念,科學規劃配套產業發展,增強自我“造血”能力,解決貧困戶“后顧之憂”,加快群眾增收致富。
“近期產業”作保障,重點發展蠶桑、香料煙產業,舉辦蠶桑、香料煙、水稻等農技培訓,增強群眾自我“造血”能力,改變苗族群眾落后的生產習慣。“中期產業”促增收,重點發展商品率較高的畜牧業,重點在飼養技術和銷路上給予幫扶。“遠期產業”帶致富,重點發展生態與經濟效益并重的澳洲堅果產業,新植澳洲堅果3740畝,重點在管理、服務、技術、銷路上下功夫。
教育培訓促扶貧
圍繞“人人受教育,個個有技能,家家能致富”的目標,在長山村苗族完小和長山村蘆篙壩民族小學新建餐廳、宿舍樓、綜合樓等,不斷健全學校功能,不讓苗族學生流失。為低年級配備苗族雙語老師,對少數民族教師給予政策傾斜支持,支援農村學校、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師輪崗交流。落實對少數民族學生的資金扶持、考分照顧和“兩免一補”政策,杜絕學生因貧失學,少數民族兒童入學率達99.85%。落實“培訓一人,致富一戶,帶動一批”要求,組織縣職業技術學校的專家到長山村開展“果樹種植、畜禽養殖”培訓,惠及40余戶200余人。
搬出窮窩住新房
將建檔立卡貧困戶、苗族群眾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群眾作為重點搬遷對象,加強宣傳引導,鼓勵其積極主動搬遷。充分尊重苗族傳統習俗,綜合考慮生產生活、交通區位、地質構造、工程造價、配套設施等因素,在全村規劃建設4個安置點,做到“一片一個樣、整體有特色、風貌融古今”。

易地扶貧搬遷搬進新居
發揮群眾主體作用,由搬遷戶組成7人聯建理事會,實施統規聯建,做實質量監督、矛盾調解、工組洽談等工作,讓搬遷戶放心、安心。在房屋建設上,通過精簡設計降低造價,用活相關政策整合資金,競爭談判選準施工方,統一選購減少建材支出,打捆發包節約建房成本,搬遷戶進入施工組務工參建賺工錢,高效利用整合資金,讓搬遷戶建房搬遷“不差錢”。目前,陀螺坪44戶房屋已全部竣工,已搬遷入住。
強化紀律作保障
加強脫貧攻堅領域懲防體系建設,用制度管人管事,從源頭上預防腐敗。由鎮紀委牽頭,組織相關部門定期對扶貧項目組織實施、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專項檢查,及時發現、糾正傾向性、苗頭性問題。建立考勤等紀律管理制度,對駐村工作隊考勤情況、作風情況、精準扶貧措施等進行動態登記,并進行通報,從管理上扎緊干部履職的制度籠子。

苗族打歌慶喬遷
倡導新風促精準脫貧,結合文明村寨建設、廉政文化進農村等活動,努力倡導移風易俗,提倡簡約辦理婚喪喜慶事宜,培育農村文明新風,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。
黨建扶貧雙推進
注重強化黨組織建設,抓好黨建扶貧雙推進,號召全體黨員“不忘初心,快馬加鞭引領苗族群眾脫貧致富”。

種下堅果樹孕育脫貧“希望”
選優配強了長山村“兩委”班子,以黨總支為指揮陣地,組建黨員易地扶貧搬遷黨員志愿服務隊,當好政策宣傳員、選房引導員、搬遷示范員、矛盾調解員,重點幫助解決搬遷群眾在遷建過程中遇到的困難,組織群眾有序建房、安全搬遷。開展“兩學一做”學習教育,增強黨員的宗旨觀念和服務意識,讓黨員爭合格、當先鋒,發動全村群眾參與扶貧攻堅。全村實行“三結對一聯系”,引導黨員群眾組成脫貧致富互助組共同體,把黨員領富工作落到實處,真正幫助苗族群眾致富、拔窮根。(穆華平 倪慧芳)